我們被教育得凡事要有效率、要競爭、要出人頭地,才會不落人後、才會有錢有勢、才會幸福快樂。但一路走來發現不是這樣的。
從小在傳統的家庭裡長大,「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成了家庭教育最高圭臬,如果沒有達到長輩對成績的要求,換來的是一陣嚴重的體罰。因此,第一名的獎狀始終伴隨求學生涯,但是,除了抑鬱之外,鮮少有喜悅之心,當時的我沒有力氣也沒有選擇。直到出社會工作、經歷了談戀愛、親友的生離死別,一路上尋尋覓覓人生的意義,質疑這個社會對「成功」的定義,發現權勢與名望沒有吸引著我,直到遇見了舞蹈、遇見了靜心,才慢慢找回自己的天賦、自己的喜悅泉源,因此我想分享這一路蛻變的心路歷程。
若要獲得幸福喜悅,並非建立在競爭與比較之中。透過Osho(奧修,一位已逝的印度靈性導師)的見解,做了對「a better life」(如何過著更有品質的生活) 的良好詮釋:
「在樹林裡不會有偉大的樹木;每一棵樹都是美好的。小樹和大樹不會做任何比較,它們不會因為自卑情結或優越情結而感到痛苦,只有人類會因為這些情結而痛苦,因為他的目標是成功。他的所有一切都根據成功與否為標準。如果你成功了,不論你做什麼都是對的,成功讓一切都變成是對的;如果你失敗了,那麼所有你過去所做的一切都是錯的。好像成功和失敗是人類唯一的價值標準。
但與其教導這些醜陋的東西,教育應該教導人們如何更好地生活,教導人們如何更全然、更熱誠地生活;教導人們找到更好的方式去愛、找到更好的方式去美化這個存在,在不跟他人比較的情況下,當你自己就夠了–那裡就是你的天堂。」
是阿,當你自己就夠了。作為(doing)只能給你生命世俗的部分(財富、名望、權力),想要更高層次的價值(愛、慈悲、喜悅、更有品質與更為滿足的生活),作為就無能為力了。你必須學會靜默、敞開允許一切可能、處在祈禱的心境,當你完全寧靜時,便會充滿祝福。Osho 亦曾提及,生命中最偉大的價值: 愛、真理、慈悲、感恩,全源自於「空無」、源自於絕對的寧靜與悅納的心。但現今教育太執著於作為(doing),彷彿沒有時間去學習無為(being),但喜悅永遠無法來自頭腦,很不幸地,頭腦只能引來苦惱。
放過自己一馬吧! 靜心(meditation),是個很好的途徑,它讓你從「自我」進入到「無我」,一個準備消融的人,就是已然重生的人。當一切思慮消亡、當自我消亡、當「我是什麼」這種感覺不復存在,只剩下寧靜、安祥、與空,這便是佛陀所言的「三摩地」(Samādhi)。這種感覺,比起當第一名的快感來得好太多了…。
總歸言之,靜心為何物? 與你/妳分享:
靜心只是成為一個觀看者。成敗、褒貶、榮辱,這些全都會出現,但它們全是一體兩面,但你要做的僅是觀照,沒有思慮讓你專注,沒有客體讓你沉思、沒有對象讓你冥想。跳脫二元性(對與錯、是與非、好與壞、應該或不應該),第三股力量油然而生,那是什麼呢? 是接納後的喜悅、沒有對立,它是穩定、平靜、沉著,不帶絲毫亢奮的心悅品質。
靜心是什麼? 靜心就是一種:純然的寧靜。
願你我在寧靜之中滋養喜悅與感恩。
Namas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