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接到一年未見的學弟來電,他才剛從紐約修完碩士學業,小我一屆,我們的學校坐落在夜未眠的城市-曼哈頓。
「學姊,回國後滿一年的妳,過得如何呀?」 他如是問。從談紐約的惡劣氣候、學校生活、到回國後的狀況,多的是記憶中大蘋果給我們的喜怒哀樂,點滴回憶在心頭。
到底出國念書,能為人生加分多少? 實際面而言,取得更高學歷不外乎增高取得工作晉升或加薪的機會,而又最好是,取得美國留學生H1B簽證,尋求留在美國人人有機會做的美國夢。
然而,因為先前在台灣的職務,一從美國畢業我就選擇回臺,重操舊業,對於回國後的職場機會,可惜制度下學歷不是必然保證。記得剛回國在公司電梯裡遇到某位主管,知道我剛回國,劈頭一句問「讀書有什麼幫助嗎? 不過在拖累妳的升遷與薪資。」 我的反應僅僅是在臉上掛上一抹微笑,無聲勝有聲。心裡想,到底世俗的成功是否意味真正的成功?
撇除升職加薪,留學到底增值了什麼? 我想說的是: 很多很多,而且是無價之寶,例如: 克服恐懼、獨立、拓展視野、尋找自身定位、了解自己、建立自信,這些用錢也不一定買的到的無價資產。
克服恐懼
臺北到紐約,直飛是12小時,直到坐在機位上那一刻,我瞬間感到未來至少1年,我就剩自己可以依靠了,這跟出國前的雀躍、期待形成極大對比。「這不是我自己決定的嗎? 我不是許諾自己踏出舒適圈嗎?」 但在起飛那一刻自己還是哭慘了。分不清楚是與家人的分離、還是對未知一切的恐懼,或許,都有吧。
剛開始的日子特別難熬: 想家、不斷找新地方搬家、碰到地鐵暴露狂、走在路上被黑人流浪漢咆哮、還有,冬天的紐約很冷很冷。當時,不覺得苦,碰到新的困難與挑戰,就是想辦法解決,我從不知道自己可以這樣,原來人的確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人的潛力是被激發出來的。
後來漸漸地,認識了許多新朋友,生活少了苦悶,加上紐約是藝文薈萃之都,有時候學生身分可以撿到很多票價優惠,因此看了很多百老匯音樂劇、紐約市立芭蕾舞劇、參加節慶遊行,好不熱鬧、好不精彩。也在長島體驗高空跳傘,是個一輩子難忘的體驗!
歐普拉曾說過:「即使害怕、膝蓋抖得不停,你還是往前跨步。唯有勇敢起步,才能邁向宇宙為你準備的壯闊美景。一旦任由任由恐懼宰割,就會動彈不得,一旦恐懼掌握了自己,它就會盡一切力量阻止你成為最好的自己。」
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只有迎接恐懼。
獨立
出國留學並非單單追求學業而已,在國外一個人生活便意味著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煮飯打掃及添購日用品。紐約雖身為國際大都會,但跟臺灣(尤其在臺北)轉角就一間便利商店的便利程度仍有些許差距。由於自己飲食習慣仍以家鄉料理為主,便一周一次搭著地鐵到Flushing(法拉盛)的中國超市添購一周所需烹煮的食材,再提著大包小包的菜回家,一趟費時約40分鐘,即使冬天也不例外 (但冬天地鐵會不定時拖延或故障,因此有時費時更久)。
除此之外,冬天的紐約很冷,經常下雪、偶爾下暴風雪。有一小段時期我住house,那意味著居家整齊清潔都必須由住戶負責,包含前庭後院、人行道,當然積雪也必須自行剷除。那段時間常常是包得緊緊、手裡握著一把鐵鏟出門”奮戰”,光是從後院”殺出一條生路”到前院已經是汗流浹背,羽絨外套裡下著小雨。
最重要的是,出門在外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懂得在病徵一開始出現的時候便積極應對 (例如快感冒時趕緊煮薑湯、喝維他命C),否則在國外生病可不像臺灣的健保得以提供完善又便宜的優良服務,動輒數把美鈔就不翼而飛,而這可是自己親身經驗。記得有一次牙疼,忍俊不住終於去看了牙醫,在照了X光、檢查牙齒、洗牙後,所幸結果是沒什麼大礙,但這樣的服務在臺灣能以80元新臺幣解決的醫療費,硬生生要價85美金,當時對於每分錢需要錙銖必較的留學生而言,心裡可是萬般不捨呀!
這些種種雖然都是生活雜(小)事,卻是因此訓練自己面對困難、學習為自己負責的絕佳時機,我想,建立起為自己負責的態度,就是獨立的最佳證明。
拓展視野
「我說的每一句話,你一句都不要相信。」當教授如此在臺前宣稱,我下巴都快掉了下來。不要相信? 那我繳學費來這裡學習新知是在演哪齣? 心裡頓時出現這樣的碎念,但教授緊接著解釋,身為學生,不能單單僅作為一個全盤接受者,而是要對權威、對任何形式的意見保持懷疑的態度,這是「批判性思考」的養成,也是西方教育與環境所具有的魅力之處。
我想東亞的教育模式大家都很心知肚明,越會填鴨、在校成績越高,而且我們不太能在課堂上質疑老師的話,若是鼓起了勇氣問問題、或提出意見,老師若一句「這是什麼問題?」,瞬間將臉皮薄的學生打得面紅耳赤,久而久之變得更不敢保持懷疑或懂得獨立思考。這樣的教育很可惜,我想將之稱為「識字的文盲」—我們讀得懂字、卻沒有自己的想法、對於種種加諸在身上的意見,無論是從小在學校接受的教育、社會價值、許許多多價值觀,都毫無保留的接受,我們很可惜地,喪失了個體性、獨特性。
其實外國的月亮沒有比較圓,外國人並沒有比較厲害、比較聰明,我想教育方式的差異占了很大部分的原因。同學在課堂上互相爭辯、然後教授在一旁靜靜地聽,適時地給予想法。教授也會在被學生問倒時回答: 「你提的問題很好,但是在我所學習到的知識範圍裡,真的不知道答案,但是我會記下來,等找到了解答我會告訴你,你可以寄EMAIL給我提醒我這件事情。」這種方式,兩方都會成長、兩方都能再學習。有了這層體認,「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將能跟著自己一輩子,多好!
建立自信
雖然在臺灣已經通過種種語文申請條件(英語檢定考、GRE成績),但與土生土長的外國人相比,語文能力仍相形遜色,一開始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課堂簡報、每週數篇紙本報告、每堂課前閱讀期刊作業、與同學的課堂討論,時常是對著一疊好像永遠讀不完的期刊「望洋興歎」,不由得升起一股「心有餘而力不足」之慨歎。
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掌握了技巧而漸入佳境。雖然出國主要目的是念書,但對於自身多方面的成長與提升自信皆有提升。
舉例來說,以前常覺得自己怎麼做都不夠好,自己的意見不重要、會被大家笑。但在美國的課堂上,你個人的「閒聊」意見教授也會認真對待與回應。
有一次期末報告記得自己滿緊張的(因為深感英文能力不比在地人厲害,而同學裡幾乎沒有亞洲人),主題在探討網路恐怖攻擊造成的潛在危機。沒想到下課後,一個女同學前來走向我,對著我微笑說:「妳講得很好,我喜歡妳的報告。」當下我感受到那真是一個充滿鼓勵的環境,沒有誰比誰好,而是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好、他的獨特,而我們所需要努力的,僅是將自己的獨特與自信呈現。
尋找自身定位、了解自己
當選擇變多、進入一個蘊藏有無限可能的環境裡,自己體驗更多、經歷更多,因而更能了解什麼適合自己、不適合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儘管大蘋果這城市花花綠綠,精彩的活動與新鮮事不斷,但同時也有很多時候,需要好好面對與自己的「獨處」,因為摯愛的家人不在身邊,在獨處的時刻養成對許多小事的觀察體悟、與許許多多的感恩之情,我想這也是一個難得的意外收穫。
還沒有出國前的自己內心充滿著「不甘心」–不甘心平淡的過日子、不甘心沒有好好看遍這世界、不甘心把自己困在這小小的台灣島。因此曾經自己獨自旅行了許多地方、極盡睜大雙眼看著這世界發生的新鮮有趣事,而後更進一步選擇去紐約生活個一年半載,然後逐漸體悟到,沒有什麼事情到哪裡都是對的,也沒有什麼事情到哪裡都是錯的,一切僅僅都是相對的。一開始的不甘心之感也跟著消融許多,我的滿足是建立在每一個看似平淡的日子裡,我的冒險旅程不會因此停止,但不會是「一定要帶自己去到哪裡」的心態在生活著。叩著別人的家門、叩著世界之門,叩著叩著、最後叩回自己的家門、自己的心門,才知道原來「安在」始終存在於自己的內心。
感恩這一場難能可貴的留學奇幻之旅,我想這是擁有再多的金錢都無法買到的回憶與經歷。感謝宇宙為我準備的這份禮物,我很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