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我們熟悉的瑜珈,不外乎在各大瑜珈教室所教授的各種體位法,但事實上這並非瑜珈的全貌。所謂瑜珈,由Patanjali的瑜珈經(The Yoga Sūtras of Patañjali)裡提及,包含八個面向:持戒(Yama,關於如何處事的哲學)、精進(Niyama,如何與自己相處,也就是修身)、體位法(Asana)、生命能控制呼吸法(Pranayama)、感官收攝(Pratyahara,學習將注意力從外在導向內心)、專注(Dharana)、靜心(Dhyana)、合一(Samadhi)。易言之,瑜珈是一套起源於5千多年前的印度哲學系統、是一套指導人們如何過著更好品質的一套生活方式,是關於身心改變的科學。

「覺知瑜珈」是將mindfulness(譯為「正念」)帶入瑜珈修習中。正念即是覺察,覺察此刻心中升起的心念,以及周圍發生的事情。觀察自己的身體在瑜珈體位法轉換間的感知感受、專注在一吸一吐的沉靜呼吸裡,藉由這樣的練習達到身心放鬆的目的。

Stomaji (喜馬拉雅瑜伽資深老師)進一步解釋「覺知」的運用,在此分享給大家:
「若能如實觀察呼吸的狀況,保持覺知,呼吸自然會回到舒適、綿長的狀態。當我們能把這樣的覺知應用在體位法上時,身體會慢慢回到放鬆的狀態。若此覺知存在於關係當中時,那麼關係也會回到原本自然的狀態。這就是覺知應用在生活中的例子。」

此外,瑜珈經常加入梵唱(mantra)的練習。梵唱是透過吟唱古老梵音(與宗教無關),藉此達到心靈提升、自由與心悅。梵唱曲目不計其數,個人很喜歡的其中一首名為Moola Mantra,每每跟唱總能感受身心舒暢與喜悅,在此分享youtube連結:

至於瑜珈哲學,節錄部份在《瑜珈經》的文字,願你我在瑜珈的修習中感受心悅的美好品質:

「不再依賴那些外在的事物,是得到真實喜悅的藝術。」《瑜珈經》2.42

「應該避免使自己產生擁有人或事物的感覺,沒有什麼是屬於我們的。執著、依戀的感覺向下拉扯我們的意識,使人分不清真實自我。」《瑜珈經》2.30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