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許多人一下跟我說這樣做不對、那樣做不應該、應該要怎麼做、怎樣才能改進,而我也很努力跟著大家給我的建議去做了,但為什麼我孩子還是這樣四不像的,我怎麼盯他、糾正他、提醒他、唸他、陪他念書、處罰他,都沒用…。」疲憊不已的T媽媽淚眼汪汪地訴苦著,她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的小孩如此「不成器」、也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身體這麼容易出狀況,長期的胃痛與偏頭痛,已經不是單單吃止痛藥便能緩解的了,她覺得怎麼做都不對,抵抗力越來越衰弱的她越發感到力不從心。
「妳有發現自己有想要『控制事情怎樣發展』的傾向嗎?」我問。
「不這樣要求我孩子的話他什麼都做不到!輸給同學一大截,以後他課業要怎麼追得上?」感受到T內心望子成龍的焦急。
「書唸得不好、或是妳說的『輸了』會怎樣嗎?」我請T想像一下那個畫面。
「不可以!我不能接受。」她馬上回答。
「妳想一下,這個『不能接受』是來自於妳、還是來自於妳的孩子?」她想了一下、卻無語,「是妳自己,是嗎?」T點點頭,我繼續說「是不是其實…妳非常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很棒、讓大家覺得妳是個很好的媽媽,從中獲得成就感的妳,可以進一步從中獲得自我價值?」我握著T的手、慢慢跟她說「達不到他人的期待沒有關係,因為當妳能找到內在價值,妳就能知道什麼樣的評價妳該收下,什麼樣的評論妳可以不留在心裡、還給對方。慢慢地、妳就能放鬆自己緊繃的身體跟心理狀態,妳才能知道什麼才是對自己小孩最好的、還有什麼是對自己最好的。」T展開了原本因流淚而緊皺的眉頭。這持續的負向親子互動背後有著「無法接受自己」的根源,也是因為不太清楚明白自身的價值,才會想抓取外界的標準來評量自己、也拿來指導與責備自己的孩子。
「當媽媽真的很不容易,辛苦妳了…。但是,妳必須要為自己勇敢,在需要幫忙的時候勇敢提出來,包含教養的分工、家事的分工、職場工作的分配,只有妳自己才能為自己挺身而出。」慣性責任一身扛的T有著賢妻良母的形象套在自己身上,過度付出、沒有界線,是如此人設的特徵,往往也讓自身走入身心俱疲。
我請T回家自我練習與思考以下的提問:
- 1. 建立自己的界線,勇於溝通:
問自己可以從哪個面向開始? (例如:與丈夫的家事分工可以如何分配?) 找到相對其他面向較為容易執行的部分,開始第一步! (例如:安排與丈夫深談的時間) - 2. 認知到自己放鬆、享受並沒有錯:
試想如果想讓自己放鬆,會怎麼做? (例如:預約身體按摩、好好睡一覺等等)並挑一項相對容易施行的項目開始做起(例如: 選擇「好好睡一覺」,那麼第一步就去跟孩子(個案年齡為國小)說:「今天幾點到幾點媽媽想在房間好好休息,除非有緊急的事件,否則先不要叫醒媽媽喔,你是小大人了哦、可以先自理自身的一些事情。」) - 3. 照顧好自己身體、情緒,才有辦法辨別怎樣的評論自己可以收下、什麼又不需要收下:
此內在設定的「重設」需確實地實做上述第二點,持續灌溉、滋養著自己,直到一段時間後才有辦法慢慢培養出辨別力與自我接納的能力。 - 4. 問問自己是: 過度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vs. 真正希望孩子幸福快樂?
練習想像小孩幸福快樂的畫面是怎樣的景象、練習感受自己對小孩成就的渴望是什麼。如果在學成績表現真的很重要,那麼思考在學成績表現背後的本質是什麼,是「不能輸」還是「取得思辨的能力」? 要小心,「不能輸」的背後是資源匱乏的競爭心態,因為資源有限,所以才需要「不能輸」來獲取對自己有利的資源,但「要努力」、「要出人頭地」經常導致過度努力與彈性疲乏,讓自己迷失、難以體會到快樂、在人生旅途上載浮。而如果目的是讓小孩「取得思辨的能力」,那麼現今的主流教育體制能幫我做到這點嗎? 如果我希望孩子能學會如何思考、進一步學會如何解決困難,我可以改用什麼教育方式來協助他? 他沒有達到我的期待,是否是因為還沒找到適合他的方法? 是不是孩子碰到了某些障礙是他一個人沒有辦法處理也不知道怎麼面對的?這時候家長需要作為一個引導的角色,去了解孩子背後的想法,透過支持孩子成長,也是支持父母自己的個人成長,目的是要孩子與父母皆能練習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
「最後,你要知道,生病是一項提醒,提醒我們『有些事不對勁了』,在這樣身體能量低落的時刻,更需要讓自己慢下來,給自己時間休養、思考、整合、進化。心開了、身體往往也鬆了。」T默默地聽著、輕輕地點點頭,露出她許久未見的微笑,說了聲:「好。」
過了兩週,T跟我分享她的最新書單,裡面有自我成長的叢書。我很清楚,這看似小而隱晦的舉止,是她開始蛻變的起始,我很期待。
(本文完)
👉你可關注《靈悅謐靜Peace Within》來獲得相關舞動靜心課程訊息,將不定時舉辦工作坊,stay tuned!
—Shanti靈悅謐境
🌹其他分享空間:
∞ 關於Shanti ∞臉書專頁 →《靈悅謐靜Peace Within》